1)第157章 “清谈”不是请客吃饭_东晋之寒门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7章“清谈”不是请客吃饭

  去岁,谢道韫曾与萧钦之偶遇无锡枫林渡,晚间夜游太湖时,其言“清谈”是有技巧的。

  此处,再次重申,“清谈”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门技巧性十足的手艺活(吹牛逼),有一定的门槛,且有规律可寻。

  其一,最低级的“清谈”,就是一道填空题,基础是熟读“玄学三经”以及诸子百家典籍,别人提到什么,你得知道其所言之出处,以及是何意思。

  萧钦之仗着记忆好,对于这类工具书,已至倒背如流的境地,自然不在话下。

  其二,要“通”,即几门学科能互通,这就要求“清谈”者,脑子要灵活,比如老庄中提到的观点,在儒家经典中也会提到,两者要融会贯通,作统一思考。

  举个例子: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神奇的东西,有了它就能了解这个世界的源来,以及是如何运转的,它无影无踪,无形无色,不存在任何一个地方,却又无处不在,你感受不到它,但它确确实实就存在。

  它就是“道”,即这个世界规律的总则,基本的法则,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

  故,古往今来,诸多圣贤,穷极一生的去求“道”。

  而于不同种类的人群而言,对于“道”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但究其根本,谈的都是同样的东西。

  先贤老子把它称作“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和尚们(禅宗)把“道”称作“悟”,其最高境界,可视万物如无物,不悲不喜,即“开悟”,佛曰:“穷诸玄辩,若以豪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儒家对此也有解释,朱熹便称之为“理”,言从书中可以读出来,一旦通“理”,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朱熹还告诉我们要“格物穷理”,也就是修炼诀窍,理解什么是“理”,可以通过“格物”来实现,于是有个致力于当“圣贤”的家伙相信了,一直“格”,使劲的“格”,卖命的“格”,“格”到最后发现朱熹老人家理论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好像是错的,最后在龙场顿悟了“知行合一”。

  于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便是王守仁。

  萧钦之肯定达不到王守仁的境界,但几门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识点互通,还是能做到的,简单点,可以看做一个高级的“填空题”。

  其三,填空题之后,便是阅读理解,即对这些典籍要理解,知道说的是什么,前提是先要了解前人对此的理解,一般这些前人都会注书留下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