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8章 无标题章节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方设法逃避真相对他的影响。有时,这表现为一个人通过各种活动去克服或消除内心的不满足感,如浮士德便采用一种“有魔力”的形式。然而,一个“受人尊敬的”实业家也会有类似的表现,以非常顽固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事业。不过,可以想见,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因为存在着克尔凯郭尔曾经所称的“知识和意志的辩证互动”,这使得我们很难看清一个人到底是在有意识地努力摆脱他所认识到的(不管其认识多么模糊)困境,还是他认为自己的困境似乎排除了全部关于基本选择和变化的观念,即他对此完全无能为力。这第二种可能性也许会成为现实。

  由此,一个人经过对审美观念进行异常地修正,会将悲伤而不是快乐视为“生活的意义”。他想,至少这是自己无法被剥夺的东西,由此,他感到一种不合常态的满足。他可能认为自己注定要悲伤,命定要悲伤。他的存在、他的感觉、他的观点,这些都无情地遵循事物的本质。由此,他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个性和所处环境中那些无法改变的东西:他“多愁善感”,或其他人不善待他。或者,他可能夸大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和命运,例如声称自己是“不幸的人”,是个“悲剧性英雄”。此外,他还可能更笼统地将自己说成一个浪漫的厌世者(Weltschmerz),带着大彻大悟的悲观者的口吻,认为实际的决定这类问题不可能具有什么终极的意义,以此**;不管他做什么,都会以懊悔而告终。在所有这些思想中,他有可能找到虚假的宁静,甚至可以找到平静的骄傲。因为这些思想的最终要点是“不折不扣的宿命论,它总带有某些魅力”(《非此即彼》ii,第241页);个人接受宿命的或决定论的观点,对自己的处境巧妙地推卸责任,为自己在而言之,克尔凯郭尔对唯美主义的分析带着微妙的心理色彩,他尤其关注那些难以一言而蔽之的细节,这里只能提出这些细节中最重要的主题。我已经表明,他对基本范畴的运用非常灵活,这使得他可以指出毫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出人意料的联系,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但即便如此,有时他对范畴的延伸也有可能模糊它们的明确意义。如果《平衡》的某个读者有时想知道,只要利用一点点机智,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切都解释为“审美地生活”,如果他想不通这一点,那是可以理解的。这还不是克尔凯郭尔的模糊范畴引发的唯一问题,因为我们并非总是很清楚,在谈到审美意识的时候,克尔凯郭尔是在泛泛而论,还是联系到自己那个时代和文化的具体表现。不过,毫无疑问,他认为自己谈到了很多同时代的思潮和行为。例如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