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8章 无标题章节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想法还有吸引力,他就会继续下去,一旦疲倦了或厌烦了,或出现其他更诱人的可能性,他便会弃之而去,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实际上,在实践中,这种“异常活跃的实验”可以被视为类似于理论上的诡辩。因为,不管如何变化,我们仍然可以把生活看做充满可能性的——这些可能性可以考虑或尝试,而不是把生活看做要实现的方案,或要推进的目标。

  法官相信,对于审美观点来说,这些态度特别典型,揭示了该观点根本上的不足之处。他指出,唯美主义者“从外部期待一切”;这样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基本上是被动的,因为他是否感到满意最终要看不受其意志控制的条件是否出现或得到满足。这种屈从于偶然性、“意外事件”,这种逆来顺受,可能表现为各种形式。有时,它依赖于“外部的”因素,如财物或权力,甚至另一个人的青睐;不过,它也可能涉及对于个人来说是内在的东西,如健康或体貌。问题在于,在所有这一类的例子中,人完全受制于环境,受制于“可能是这样,可能不是这样”。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很难确定或必然会消失的东西紧密相连,他的意志从来无法保证自己能获得或保留这些东西,甚至哪怕得到了,也无法保证自己能一直享用。一旦这些东西令他失望——这最终极有可能发生——那么,对他来说,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至少他会暂时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赖以活下去的、有价值的东西。克尔凯郭尔在另一个地方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我是“一个可以随意赠予他人的东西,就像一个孩子的‘我’,它意味着:好运、倒霉、命运”(《致死的疾病》第51页)。因此,审美的个体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不会努力使生活具有连贯性,对当下的自己和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没有始终如一的观念,他的生活也没有植根于此;相反,他让“随意发生的事情”掌控自己,主导自己的行为。他的内心思索可以说明这一点,并且当这种思索出现时,可能在这个人身上引起挥之不去的绝望。他的全部生活——只是一般而言,并非具体指哪一方面——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种不确定的偏见上面,因此没有意义。不过,这导向审美观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方面,法官有许多话要说。

  现在可以指出,这种自我意识可能被压抑或忽视,或者,它的真正意义至少在不知不觉中被回避了。实际上,如果这个审美个体认识到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形式是绝对必要的,他就必然会对生活及其根基感到绝望。然而,他所不愿迈出的正是这通向伦理存在的关键一步。他深陷于自己的生活模式和思维,不愿努力去解放自己,而是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