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63章 苏学士的两张脸_宋成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简单,就是考科举,谋个官职,延续他们家族的荣光。

  虞允文进京之后,不声不响,先找个了普通的客栈住下,随后又去各地的茶楼酒馆,打听消息,看看有什么议论,能不能嗅到风向,预估一下科举的走向……

  “朋友,我看你远路而来,十分辛苦,你也就别费事了……我跟你实说了,官家前些时候说大苏学士有文采,不能为官,尤其是不能决断国家大政。因为这事各派都在争论不休,还都在说,科举到底行不行……现在谁都知道,接下来的科举,考的就是新旧之争,就是科举取才,你在这上面下功夫,必然无往不利。”

  虞允文听完之后,深深一躬,“多谢先生指点,晚生拜谢。”

  对面的人微微一笑,“用不着客气,我听得出来,你是巴蜀的人,多替大苏学士说话,我这人没别的,就是喜欢大苏学士的词作,可不能让他受委屈了。”

  敢情这位还是苏轼的粉丝……想想也不稀奇,此时的苏轼可不只是大宋的明星,在金国还有个金富轼哩。

  由此可见,大苏是绝对的国际巨星。

  既是自己的老乡前辈,又有那么大的名气,该怎么做,似乎一目了然了。

  虞允文回到了住处,憋了三天,一篇文章写好,随后又是两天,在消息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虞允文的文章。

  这一篇文章刊登出来,瞬间引爆了舆论,堪称现象级爆款作品了。

  虞允文写了什么呢?

  苏轼在嘉佑制策当中,提出今世有三患终莫能去……他针锋相对,提出求强兵,求丰财,求泽吏。

  很显然,苏轼认为的三患,就是冗兵,冗官,冗赋,和当时世人的看法,完全相同。

  但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后,苏轼却称赞仁宗朝,持法至宽,用人有叙,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

  这就很玄妙了,你在仁宗朝写文章,痛批三冗,怎么到了神宗朝,就觉得仁宗朝很好了?

  莫非是故意寻章摘句,诬陷大苏?

  再往下看,苏轼曾经还称赞过商鞅变法,认为其人专,其政一……故此才能变法成功……此时的苏轼,是鼓励变法者学习商鞅,以一种壮士断腕的魄力,一往无前,推进变法。

  但是到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又说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显然,此刻大苏所说的众心仅限于士绅官吏、豪强地主,至少也是士林众人,并不包括普通百姓,不然大苏也不会攻讦王安石,说他坏祖宗之法。

  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盛赞商鞅的人,居然会批评破坏祖宗之法……

  如果说这些或许可能还有误会,但是在抑制兼并这件关乎封建王朝生死的大事上,苏轼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反反复复。

  他曾经痛心疾首地指出“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富者地日以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加少。”

  等到了王安石推动变法的时候,苏轼竟然又站出来,主张结人心,并且说“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贿伯石以安巨室”。

  除此三点之外,苏轼还曾经极力主战,可是到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又说好战必亡,甚至他还说不管胜败,都有灾祸。

  他还有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论断,“胜则变迟祸大,败则变速祸小”。敢情在大苏学士看来,打胜了反而灾祸更大了。

  ……

  虞允文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要是没点动静,那才奇怪呢!

  两位国舅亲自出马,“小虞先生,去我们那住下,你放心,我们兄弟会保护你周全的。”

  虞允文闷头无言,他说的都是真话……要知道他可下过苦功夫,研究东坡先生的,怎么还不让人说实话了……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