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61章 昭余营防_天下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就能重新打通并州与冀州的联系,对于赵国来说很是重要。而对于晋阳附近的十二万大军来说,也一样重要。

  因为,真要坚守晋阳,也没那么简单。战争已经打了近半年了,晋阳储备的粮秣,不足以维持十二万大军坚守两月的时间。更别提,城内还有八万多口平民百姓。

  若是坚守晋阳,保证晋阳不被周军拿下,三四万人足矣,没必要浪费整整十二万之多的精锐兵力。而打通榆次,赵兵主力部队就能迅速回到冀州,重新加入中原战场。虽然中间会浪费点时间,但也好过从北面的雁门撤退。

  从雁门走,兜一圈子回邺城,少说也得小半年。

  所以,榆次至关重要。

  姜叙心中也很明白这一点,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自己既想要封住赵军南下河东或经东南入上党的道路,就不可能有多余的兵力去坚守榆次。

  除非,朝廷派来的新兵能达到五万人左右。

  这,想想就行了!

  自己到河东的时候,蓝天大营储备的五千新兵已经调往函谷关,用来补充守关兵力以及补充第八军。能够补充第一军他们的,只会是训练不久的新募壮勇,且数量不会太多。

  果不其然。

  二十号的时候,姜叙等来了后方的补充兵员。

  三万新兵,多数是训练了不到十天的新兵蛋子,只有三千多人训练了半个月。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河东人,八成都是从运粮队中挑选出来的精壮。

  三万人,刚好将第一军、第六军和第七军的编制填满。四万八千人中,六成都是新兵蛋子,这三个老牌军的战斗力,现在可能都比不过十二军和十三军。

  虽然十二军和十三军也都是新兵,但人家是正儿八经在蓝田大营训练了三个月,有的甚至训练时间超过一年。现在又接连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已经算不上新兵了。

  新兵分配完毕后,昭余大营内就展开了沙场练兵。

  没得办法,阎相舍得从民夫中抽出三万人补充给自己,已经是割肉了。剩下的,只能边打边练了。

  好在,淳于琼这几日也没有动静,不出意料应该是在与邺城联系。毕竟,战还是退,得取决于中原局面。

  同日。

  大周皇帝高诚与大周皇后姜抒,妃蔡玑、大周皇太子秦王龑、太子妃孙尚香、长公主高琼悌、京兆公主高宝宝,皇族嫡系之人,悉驻足渭桥之畔。

  而其后,严颜、阎象、张松、钟繇等及其下九卿、诸署掾吏、司隶布政司诸官,甚至凉州布政司亦有官吏至此。

  留守长安的三千军队,蓝田大营的教导校,诸府寺台卫兵,深宫禁卫,皆张旗举丧,列阵左右。

  高诚身着甲衣,外罩丧麻,头盔上也绑着一道黑色的布条。身侧的高龑,也是寻了副小号的铠甲,套在身上。姜抒和蔡玑分别牵着琼悌和宝宝,两个小女娃似乎也察觉今日的庄严隆重,丝毫不敢再如往日一般调皮。

  回望四周,诸部甲士,皆披丧麻,旌帜尽数换成黑色。左右,尚有力士,持招魂幡,沿着渭桥,一路向北,不知其有几许。

  然而,高诚身前尚且还伫立着一名妇人,一弱冠汉儿,一襁褓孺婴。

  苏氏一族的族人,包括伯父伯母,皆在帝驾之后。

  唯独这三人,却是在帝驾之前。

  苏怡搀扶了下旁边的母亲,又看看了躲在襁褓之中的小弟,忍不住心头一疼,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倔强的凝视着渭桥北面。

  母亲方刚诞下小弟不久,身子还没恢复,尚能站立如松,自己作为阿翁的长子,苏氏的嫡长孙,绝不能丢了父亲的颜面。

  身上的甲胄很重......

  起码对于体弱多病的自己来说,确实很重。

  但是,再重,也重不过日后两肩上的担子啊。

  祖父愈加年迈,阿翁殉国的消息传回家里,当即就大病了一场。现在,也一样是强撑着来到这里。

  扶风苏氏,在一个月前,还是朝朝曦日,现在却是显得夕阳西下了。

  “启禀陛下,大都督灵架,已至兰池!”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