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五章 对话(上)(第一更)_我的梦幻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udio8是深度绑定关系,除了《比利林恩》,他们还会制作李胺的另外一部电影,《马尼拉之战》: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王阿里和乔·弗雷泽的“马尼拉式震撼”传奇之战。

  《比利林恩》失败后,《马尼拉》搁浅了…

  这是后话,现阶段,李胺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是不确定的!

  “我也不知道我是打开了一个电影新世界还是捅了一个大篓子!”

  电影学院,李胺先说话,谈了自己的新电影。

  这电影剧情很简单,一位在伊拉克前线作战的年轻士兵比利,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了展示伊战成果,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

  格局很小,所谓格局小,指的是电影既没有歌颂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不反思战争的残酷。

  只是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让观众自己去体验战争带给一个普通青年人的心理创伤。

  没有办法进行类型定义的!

  通常,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要么是大烂片,要么是上乘之作。

  “我之前拍过12部电影,应该算是颇有经验的导演,但这部片让我深感谦卑。每个我们意外找出的答案,总引发10个新的疑问。拍摄过程极为痛苦,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战。”

  “即使是像在拍摄中变换焦距这样该是基本的决定,都是他每天必须应付的难解课题,因为拍片现场的设备无法及时播放高规格的影像,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我们拍出来的成果。”

  “你以为能用数学的方式在脑中加总出最后的影像会是如何,但事实上你只是在猜测!”

  李胺聊了很多《比利林恩中场战事》拍摄时候的困难,阿谋、沈梦溪还有冯晓刚只是听着…

  裤子也来了!

  《我不是潘金莲》拿了圣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电影,他现在感觉自己也是大师了。

  主持人是尹洪,清华大学电影教授,电影批评家…

  他很推崇李胺——谁又不是呢?

  给了他十几分钟的时间谈论《比利林恩》,然后才进入主题——电影初心!

  冯晓刚接话,谈了《我不是潘金莲》:“我兜了一个大圈,其实一开始就是要奔着这条路走。”

  “最初有一年拍的电视剧、电影,三部都被枪毙了,没人愿意给投资!怎么办呢?我得干活啊!”

  “因为拍贺岁喜剧电影,我确实赚了很多钱。我想要做点什么,还是要回到我最想做的事上去。”

  “所以我不要再去更多地妥协,应该把自己非常想拍的东西拿出来拍。而且,我也上年纪了,即便今后再怎么勤奋,恐怕也就再拍上六七部电影吧,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顺势而为,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要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

  其实,你听这帮人说话,或者看他们的专访,会觉得他们很有水平,说的也蛮有道理!

  就比方说冯晓刚就说过‘媒体说中国电影唯GDP论。我觉得电影是一个产业,当然要在乎这个产值,难道做一个产业不以追求产值为目的吗?难倒应该中国电影每年减少10亿才是好的吗?’

  至于《我不是潘金莲》…

  这背后门道挺多的,最开始它是旺达的项目!

  制片人杜阳最开始供职于旺达,她买下《我不是潘金莲》,后来杜阳离职,这个项目也被带走。

  再之后冯晓刚接手,范小胖加盟,有了大片气质。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