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下问(二)_春光艳叶宝珠秦之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理,实不相瞒,老臣也有此疑问,但仅是猜测,尚无真凭实据,可以证明此次军需被挪用之事确有人做了手脚。”秦阁老无奈地道。

  杨道济却道:“阁老无需烦恼,此事太过巧妙,毕竟人命关天,于公来说,朝廷挪用西北军需的确情有可原,因此,被人趁机推波助澜也是无可避免之事。”

  秦阁老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如今国库之中,已经几无存银了。因此,若要立时凑出西北军需,便只能加重北方诸州的赋税,然而去岁调拨往应天的一百万石粮食,已经让北方负重累累,若再要加税,百姓便只能吃糠咽菜,民不聊生了。”

  杨道济皱了皱眉,他自然知道,如今朝中不宽裕,若不然,父皇也不能批了内阁挪用西北军需赈灾的折子,可西北十万大军,每日要吃要喝,军屯虽能解决一部分口粮问题,可却撑不了多久,到那时,士兵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如何安心镇守边陲?

  倘若瓦剌得知,再挥军南下,西北危矣。

  这种情况秦阁老哪能不知?

  他见杨道济神色沉凝,愁眉紧锁,便亲手为他续了茶,好整以暇道:“殿下莫急,老臣有一个想法,或许可解如今西北军需的困境。”

  杨道济抬眼看向秦阁老,虚心道:“请阁老赐教。”

  秦阁老捋着胡须笑了笑,忙道:“不敢不敢,不过是一个念头,也是老臣一时的心血来潮。”

  杨道济却十分郑重,又恭敬道:“愿闻其详。”

  一介皇子,战功赫赫,还能这般虚心下问,可见其操守品行,秦阁老再次觉得自己受了承恩公的招揽,做了支持大殿下的决定十分正确,他欣慰道:“想我武朝四海升平,虽偶有天灾人祸,但轻徭薄赋几十年,商业发展迅速,百姓之中,也有富可敌国者。远的不说,就说这京都之中,有两大商人会馆,一为晋源会馆,一为淮扬会馆,其中网罗了秦晋与江南的诸多富商,若能得一而用,军需之急,可立时得解。”

  杨道济略一沉吟,便道:“阁老此言甚是有理,只是,朝廷为官不是匪,巧取抢夺有损国威,若那商人愿意,本殿愿以自身担保,借银一用,日后朝中拨了军需,再如数奉还,阁老意下如何?”

  秦阁老却皱了眉,捋着胡子不说话了。

  俗话说,民不与官斗,那些富商为得官府庇护,对官府政令十分尊崇,若官府开口相借,富商乖觉,大都愿意自掏腰包,捐与朝廷,更别说皇子开口了,只怕那些富商争着抢着要掏银子呢。

  可大殿下却打算借。

  一借一还,这事就麻烦了很多。

  且若其中出了丁点差池,大殿下还可能被人以贪污粮饷侵吞军需的罪名告到陛下面前,这样一来,事情就难办了。

  秦阁老叹了一口气,看着杨道济清冷而坚定的眼神,不知是喜是忧。

  大殿下看似清冷淡漠,却心存良知,这样仁善,与他来说,自然是好事,但与大殿下本身而言,却不知是祸是福。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