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7章 钱从何来_走出香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去之后,就跟他们商议一下,再筹资一个亿,问问他们能投资多少?”蔡致良想了想,道:“还有银行那边,能贷多少,尽量贷多少。”

  廖成凯道:“工研院和德州仪器那边好说,只是银行那边,估计不会答应,上次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都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工厂尚在建设中,前途未明,如今已经产生盈利,前景一片光明,怎么能一样呢。”蔡致良分析道:“就像当初联华电子寻求投资之际,各大公司不看好其盈利前景,纷纷捂紧钱袋子,而等到联华电子产生盈利之际,立时眼红不已。所以你再次去找银行贷款,他们不仅不会拒绝,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慷慨。”

  “好的。”廖成凯有些不以为然,不过蔡致良这番话倒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思路,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台湾的大公司中集资,而不仅限于工研院与德州仪器。正如您所说的,既然眼红联华电子丰厚的利润,那么遇到技术更加先进,利润更为丰厚的金河德州电子,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的。”

  “可以。”蔡致良点头,道:“你回去后,尽快拟一个名单出来,最好是同半导体产业相关的公司。如此一来,我们先行一步,同这些半导体公司结成联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后来者,保证金河德州电子的利益。”

  “我之前就一直在半导体公司做事,他们会动心的。”廖成凯显得很有信心。

  随后,两人商量了一下投资与扩建方面的细节,都觉得工研院追加投资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目前的重点还是德州仪器和银行贷款。

  这样可以保证蔡致良的控股权,并有望得到德州仪器的技术授权。只是如此一来,需要蔡致良投入的资金太多。

  如果蔡致良不愿投入太多,那就必然需要拉拢各大半导体公司的投资,就只能降低自己的持股比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也正如蔡致良刚才说的,如果本地公司能够投资,对于扩张金河德州电子在台湾人脉和渠道,好处自然不用多说。

  最后的问题便是扩张到何种程度,以及需要多少资金。

  如今晶圆的月产量不过1万出头,芯片产量不过50多万,当然,良品率还是可以再提升的。经过两人讨论后,决定将晶圆的月产能提上至3万片以上,规模是现在的三部,预计需要2亿美元左右的投资。

  只是,钱从何来啊。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