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1章 大汉朝的就业难_混在东汉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求月票,推荐票!

  ――

  刘修沉下了脸,捻着手指。笔@趣@阁wWw。biqUgE。info“我刚刚领了诏,马上要去一趟并州,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是吗?”蔡邕松了一口气:“那可太好了。你是不知道,这两天把我愁得啊,简直吃不香睡不着。帮他们安排吧,我没这本事,最多让他们进宫做郎中,要想补上实缺,不知道得等到哪一天,不帮吧,都是一些人才啊,闲置了,多可惜啊。”

  刘修没有吭声,他知道蔡邕担心的这些人都是学经的。晋阳学堂的生员分三类,一类是学经的,一类是学工的,一类是学武的。后两种基本上不担心毕竟问题,学工的进工坊,现在晋阳不仅有官方工坊,各族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工坊,这些通晓技术的学员很容易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武的当然也没什么问题,他们大多数人本来就来自并州边军,毕业出来之后再回到边军再自然不过,就算是那些并非边军出身的学子也好安排,先到边军实习两年,然后要么留在边军发展,要么回各郡县做相关的工作。

  最难分配的就是这些学经的。

  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不排除一部分是为了研究经学,做纯学问,就像蔡邕这样,但是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做官。读完书之后,进入刺史府、太守府、县寺做文吏,然后一步步的升迁,外放为县令,开始他们的仕途。

  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和洛阳的太学一样,太学生毕业的速度远远高于官员的需求数量,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毕业生没有就业途径的问题。并州刺史赵云秉承刘修的意思,一直在压制并州世家豪强子弟直接因家世而进入仕途。给学子们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是这些空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为那些世家大量的把子弟送入晋阳学堂就读,然后再进入仕途,这样一来,那些小户人家的子弟的入仕机会受到了非常大的挤压。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并州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刘修一直对贪墨的事情抓得非常严,所以县令、县长这个官员仕途的起点反倒成了很多人迈不过去的坎。大县的县令俸禄是千石。小县的县长是三、四百石。千石的还将就,三四百石的如果没有灰sè收入,就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而并州在这方面偏偏抓得非常紧,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凡是有臧罪前科的,一律不得再入仕,也就说,他在并州的仕途到此为止。

  这样一来,除了世家子弟能靠家里的接济做官。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根本就迈不过这个坎。

  这里面有刘修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但蔡邕要负主要责任,就是他不顾刘修的jing告,扩大了读经学生的规模,进一步使这个情况恶化了。其实上次贾诩来洛阳庆贺的时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