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91章 农业发展_我在大明造航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州,一支农业科研团队来到田里。

  他们在做一个最新的研究,管道灌溉。

  他们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实验,以验证低压管道灌溉的可行性。

  低压管道灌溉,意思就是用铁管或者塑料管代替沟渠输水的灌溉系统。

  相比起沟渠输水,管道灌溉可以减少渗透和蒸发,增加水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节约点耕地。

  一条沟渠至少宽半米以上,一公里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亩地了。

  而管道,基本上不占地方。

  当然,以大华当前的科技水平,用管道的成本其实还是要稍微高于传统的水渠。

  不过,等大华的制造业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就不一定了。

  如今大华也没有大规模铺设管道灌溉的计划,这支科研团队,也只是先来实验,获取经验和数据。

  等以后条件成熟了,直接就能一步到位。

  现在用不着的东西,也得先进行研究,这是科研界的普遍做法,大华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就比如那些打井机,早在五年前就开始研发,两年前开始大规模的制造。

  而那个时候,朝廷其实并没有在河北大规模打深水井的计划。

  中原地带,水利工程搞得如火如荼。

  而在海外,水利建设也一直没有停歇。

  像恒河平原,印度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雅加达等产粮重地,水利工程一直在建设,农业技术也在一直推广。

  水利,种子,化肥,农业的三大命脉。

  永兴十八年,大华的化肥年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其中,中原地区1000万,海外地区五百万吨。

  中原地区一千万吨,约等于后世种花家1978年的水平,远远超越了其他领域。

  在其他领域,大华中原的发展水平,顶多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

  化肥领域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主要还是源于吴长庆的重视。

  早在永兴二年的时候,他就不惜血本的兑换了各种类型的化肥的合成技术。

  发展了十几年,如今大华的化肥合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制造工艺相当精湛,制造成本相当低廉。

  海外地区的年产量五百万吨,倒是显得少了很多。

  大华的海外领土差不多是中原地区(这里的中原地区指的就是那九百六十万,包括了西部)的九倍。

  耕地面积也差不多有七八倍,人口也占到了一半。

  年产五百万吨,远远满足不了那庞大的需求。

  不过,海外地区的化肥产量正在快速增长着,增速远超中原地区。

  比如在印度地区,永兴十七年的化肥年产量增速就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五,而中原地区只有百分之十。

  当然,要说增速,最快的还是北美地区,而且这里还将持续保持最快增速这个桂冠。

  毕竟,这里起步太低了。

  作为大华目前最大的粮仓,北美目前的化肥年产量竟然只有不到10万吨。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