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84章 豁出去了(上)_官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久的时间,教育支出将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众家庭沉重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在实行精英教育了。小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大部分高端的教育资源,而大多数不太富裕家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明显的劣势。”

  说到这里,刘伟鸿略略顿了一下,喝了。水,随即继续阐述自己的意见。

  “就好像我们的邻居印度,他们搞的就是精英教育。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享受高端的教育,享受大量的资源,造就了一批精英。但全国绝大部分群众,依旧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对于一个拥有八亿人口的国家而言,一两千万的精英人士,无论如何都支撑不起整个国家的发展。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必须坚持我们当初的理念共同富裕口没有了这个基础,国家的发展就只能是畸形的。与我们准备实施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会背道而驰。我们实施教育改革,是因为资金不足,教育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希望通过民间的参与,加收费用,全民办学,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普及率,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变成精英教育模式。归根结底,是全国绝大部分不富裕的家庭,一起掏钱,改造我们的教育体系,增加高端教育资源,而真正能享受到这些资源的,却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而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这就成了一个悖论。”

  “教育的不公年,将会成为许多社会矛盾之中极其突出的一个环节。因为每一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极大的希望。当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在孩子身上,势必引发父母的严重不满。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进一步继承这种不满的情绪。用不了多久,最多一代人的时间,这种矛盾就会充斥整个社会基层,从根本上毁坏我们国家的基石。”

  刘伟鸿断然说道,神情十分恳切。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刘伟鸿脑海中真切的记忆,来源于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现实。教育不公平,教育,引发了无数的社会矛盾,而且不满的情绪,还在进一步的积累。

  “所以,我认为,教育改革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必须更多的从民生角度,民心角度来考虑。国家克服暂时的团难,持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持续改善教育资源,扩大普及面。让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应有的资源,这才是长久之道。这么做,或许在一段时间之内,会增加国家与地方财政的负担,甚至会非常困难。然而这些困难,理所当然是我们政府应该来承担的。政府不能只图自己轻松,把负担转嫁到群众的头上去。不管怎么说,政府的承受能力肯定要远远大于个体的承受能力。这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就好像战争时期,军队不牺牲,势必就要牺牲群众。现在也是一样,政府不承担压力,压力就肯定要由群众来承担。这不可取!”

  刘伟鸿直截了当地说道,没有丝毫的犹豫。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