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八章 举荐制度下的利益闭环_我穿成了小说昏君大反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所以才有如华夏世界汉末时,曹操那种拿着剑架人脖子上让人评价的混账。

  也有了为了出名而到处骂人的所谓狂士。

  还有一些人自己把自己整瘸了,居然把最初的目的给搞忘了,变成了为了出名而出名,甚至为了出名故意不做官。

  或者自觉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所谓放浪形骸。

  还有走极限的,比如什么卧冰求鲤。

  尤其在华夏世界到了两晋时代,这种好名之风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就有前卫酷拽的魏晋风流。

  不过其中最主流的还是靠“吹牛”,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总是喜欢说一些特别牛逼,特别中二的话,顺带着产生了大量的成语,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文明的语言艺术。

  其中还发展出了一个分支流派,也就是所谓的“清谈”。

  不过这是从人文的角度去讲的,回到治政层面,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大家都忙着搞怪,忙着当“网红”了,朝廷自然就很难选拔到正常的人才。

  而且大家都拼命的比“高尚”,比“道德”,于是大家都不敢谈实际问题,吹牛也不敢吹实际问题,不敢言利。

  那不清谈,还能怎么办?

  最后就是“悠悠然而始,悠悠然而终,言者不知所指,听者不知所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本来就是靠吹牛上位的,上位之后,他们除了吹牛还能干什么?

  什么都不会干。

  于是就无为而治。

  这些问题是不是这个时代没人明白呢,不,恰恰相反,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明白。

  那为什么不改呢?

  因为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家,名仕绑定的利益链条。

  简单就是:被大儒评价才能出名,但大儒大多都出于世家,而世家会评价寒门吗,会评价那些连寒门都不是的平民子弟吗?

  于是慢慢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只有世家才出大儒,和两千石”和“只有出过累世两千石,拥有能够研究经典的大儒的豪门才叫世家”。

  其他人就算是曹操那样能和袁绍一起抢人家新娘的人,也只能拿剑架别人脖子上,才能得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但这世间有几个曹孟德?

  有几人能和袁绍、袁术从小玩到大?

  每一个大儒的门外都有能拍到十年后的普通学子在等待求评。

  每一个两千石的门下也有无数因为他们举荐而为官者,这就是他们的门生故吏。

  而举荐者就是那些被举荐者的举主,自动就成为了对方的人。

  所以这个时代的某些权臣,世家才能动不动就说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就是一个利益生态闭环。

  它的基础就是“察举”,谁敢打破它,就等于要和这个生态圈内的所有既得利益者为敌。

  如果是没穿越之前,赵信看到这样的问题,张口就会说出两个字:“科举啊,你傻呀,科举啊!”

  但是现在他还能这么轻易的说吗?

  不能!

  只要他敢说,这天下造反的人顷刻间就会多十倍。

  而且即使他事实了,科举制度靠谁去推广?

  靠谁去主持?

  要知道在华夏世界,也是一直到隋朝科举制度才被正式提出,以及部分实施。

  而后隋二世而终!

  正因为如此,听到这位宁老先生提起,他才微微皱眉。

  而张原也皱眉,却是因为他也是这闭环中的得益者之一。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