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42章小奖杯_影帝的懒散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本艺术电影越来越难进入市场,它们根本没有发行机会。

  这个逻辑也很有趣,从适合我们这样电影节的电影越来越少,推论到了中国独立电影陷入了危机。

  上世纪,国内电影方兴未艾,欧洲国际电影节事实上就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准确的说,是走向欧美世界的唯一通道,它因此而成了第三世界艺术家为获取国际性成功而争相涌入的一扇窄门。

  你要如何走向?

  要想受欢迎,受到赞誉,那么你的审美和拍摄手法就要向欧美导演看齐,如果你不能以欧美世界的视点来注视并呈现自己的故事,便意味着你的故事将是某种不可理解的、或曰非艺术的呈现。

  加入游戏意味着先在地接受了游戏的规则,而诸如国际文化的游戏规则,显然并非由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制定的。

  那两代导演被批评也大多是出于这个原因,老谋子拍个《一个都不能少》都被说成是歌功颂德,说白了,就是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平心而论,贾科长们的电影,都讲述了一些确切存在的事情,这个东西,不是骂两句卖国贼就能否认的。

  强行去否认,那也无非是跟怕光怕亮的阿Q一样,自个脑袋上生了个癞疮疤!

  虽然说电影是好电影,导演们的心态也可能是复杂、微妙或者无奈的,但其作品受到西方电影节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说啊,巴贝拉的评价还是比较喜闻乐见的。

  在西方评委,和本土观众之间,导演们选择后者,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

  有句老话,说,西方人对东方的片子,想要给予肯定,大抵得符合两个条件:要么是民族个性,要么是人类共性。

  现在,大家都追求全球化,文化交流。

  而文化交流与融合,就势必会让民族性出现衰减。古代,两个民族的交流都会带来融合,更别说,现代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是如此便捷。

  说的不好听一点,老外想看的个性,无非就是破城破墙破房子,长袍大褂小骗子。现在咱们的电影里都是高楼大厦,都是西装革履,男帅女靓,在老外看来,自然也就失去了民族的个性。

  重映当夜,一堆国内剧组凑在一起吃饭,当时姜闻就说了一句话,万年觉得很有道理。

  我没觉得什么时候国内电影更辉煌。当年大家对中国电影的误读比较多,觉得你拍一个电影不容易啊,给你一个奖吧,讲的什么故事,他们也不知道。现在中国人到处买东西,人家凭什么还选中国电影,可怜不了了。我觉得现在比过去好,人家不选我们,起码是让人觉得不忿了,妒忌了。

  当然,国内的电影也并非就完全没问题,个性没了,共性暂时探索还不足,一面朝着商业猛冲,一面又想追求一下艺术,所以就产生了一些特别膈应的作品。

  还是那句话,有大众电影市场,一定能培育出艺术电影,只有艺术电影,撑死也走不下去。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