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六章 深根固本_替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翊的回答让鲁肃脸上一喜。

  桓、文为齐桓公、晋文公,乃是春秋五霸之中最受后人认可的霸主。而周武乃是周武王姬发,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伟大君王。

  孙翊话中表明不为桓、文,愿为周武,其实就是很直白回答了鲁肃的问题。

  他要做像周武王那样的王朝开创者,而不是如齐桓公、晋文公那般的只是逞威一世的霸主。

  孙翊话中对鲁肃表现的赤诚自不必说,除这一点外,更让鲁肃欣喜的是,孙翊的这句答话还透露出一个思想,

  那就是汉室不可复兴,而这一点与鲁肃内心中的判断正好不谋而合。

  身为一个明主不需要韬略惊艳,只需要对天下大势有一个基准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才能在臣下提出谋略时做出英明的决断。

  “肃为君侯之帝王志赞之,然若是君侯有周武之念,则近来吴县群臣奏请北进一事,则实不可取。”

  “肃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君侯,不足与图大事也。

  值此河北双雄争霸之机,君侯不应北进,应该专力西征。”

  “哦?”孙翊轻咦了一声。

  孙翊虽然也认为此刻进取淮南不是良策,但至从那夜与张纮夜谈后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身为君主应该是仲裁者,他心中的计较是否正确不重要,他只要保证在做出决定那的一刻,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就可以了。

  而做到这点的基础便是君主要海纳百川,兼听取策。

  因此他只是对鲁肃的以上论断,不置可否的轻咦了一声。

  鲁肃见状对孙翊拱了拱手,继而说道,“自古想成就帝王之业者,无不先思帝王之基。

  昔高祖诛项,据关中乃可功成。世祖中兴,握河北乃可席卷。昔汉之二祖虽有困败然而终济大业,原因在于此二祖皆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道理。”

  “前事不忘,今日之师,君侯若想成就帝王之业,应该嗣武二祖,师法前世之事,寻求孙氏之帝王之基也。”

  “然。”孙翊赞同了鲁肃的话。

  给你点赞。

  “高祖之帝王之基在于关中,世祖之帝王之基在于河北,时移世易,论及今日,君侯之帝王之基岂在淮南乎?乃是荆州也。”

  “何也?”

  “帝王之基说来宽泛,但其实就是足兵、足粮、足士之地。”

  “淮南郡本为九江郡,人口富庶,土地肥沃,又兼控扼四州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

  但自从袁公路窃据淮南之后,荒淫暴虐,横征暴敛,致使淮南空尽,五谷不长,六畜不生,人民更是以相食为生,如此之荒地,何以为帝王之基?”

  “反观荆楚一地,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加之刘表为坐守之主,垂垂老矣,据有荆襄却终未有所为,适足为君侯奉也。”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