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章 东部_215_替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翊在回到吴县后,并没有在群臣面前表态是否要北进,就连山越一事的后续处理,包括本来他十分上心的庞统投效一事他都没有提及。

  在回到吴县的当天,他只是好好抚慰了群臣一番,便回到了吴侯府中。

  群臣虽然十分关心北进一事,但见孙翊暂时无意处理此事,便也按捺下心中的急切。

  孙翊是君,他们是臣,孙翊对北进一事不表态,他们这些做臣子也不能太过积极了。

  他们虽然有私心,但本意还是为江东的未来考虑的,如果急切太甚反而会适得其反,要是引起孙翊的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些臣子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孙翊的反感了。

  孙翊心中是反对此刻北进的,但孙翊目前对吴县的这股奏请北进的浪潮,还没有一种稳妥的解决办法。

  孙翊打算扶植新兴的政治势力来制衡淮泗集团,但这也是将来的事了。

  现在急需面对的事是,他要如何处理这股汹涌的奏请北进浪潮。

  孙翊不是没办法,他可以动用他目前在江东的无上权威,力排众议,将这股浪潮一脚踢进江东这片汪洋大海里。

  孙翊还可以私下寻张昭、秦松、陈端等重臣说明他的心意,让这些重臣放弃北进主张,没有了这些重臣的打头,这股浪潮迟早会慢慢的隐藏不见。

  前为权用,后为谋用,孙翊可以权谋并用,将这股浪潮给压制下来。

  谷利甚至还建议过挑几个领头的大臣,将他们下狱治罪,以儆效尤,从而遏制这股浪潮。

  但这个办法被孙翊断然否决。

  这次事件中领头的几个大臣是张昭、秦松等人,他们劳苦功高,恩望深重,孙翊继位以来兢兢业业,尽心辅弼孙翊。

  于公于私,孙翊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一这样做了,顷刻间就会寒了大部分臣子的心。

  这不是臣子们自己甘愿为奴才的满清时期。

  而且孙翊拿什么理由将他们治罪?

  这些臣子奏请孙翊起兵北进虽然是有私心,但是他们大的出发点还是江东的未来考虑,这才是他们这次奏请北进的主要原因。

  他们本来就有议事建议之权,而且出发点还是以公为本。

  当然了,孙翊要是想的话,罪名都会有的。

  只是一旦这么做了,就肯定会形成一场大的政治风波,甚至会引发一场党争。

  最后的结果就是淮泗集团遭受重创,江东士族势力开始抬头,孙翊想扶植江东士族,但他只是想江东士族制衡淮泗集团,可没想他们坐大。

  党争那种东西,比山越的危害还大,孙翊是不会这么没远见的。

  要是孙权在位,他站在孙翊的立场上的话,就会这么做,他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大家。

  而孙翊不是不懂权谋,只是有些事不能单单依仗权谋行事。

  孙翊不想这么做,因为这股浪潮奏请的不是一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