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75章 出征流寇_明末最强钉子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境内。

  刺骨的寒风吹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极其霜冻。

  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后世的十二月。

  而河南这一带的寒冷程度并不亚于京师北方之地。

  所以,行进中的军队,许多人把头和脸都裹得密密严实的,用来抵御严寒。

  放眼望去,四周荒凉无人。

  只剩下残垣断壁和路旁的累累白骨,一路上的景象令人感到凄凉。

  刚开始从开封、蔚氏出发还好。

  但继续往西走,温越又感受到了当初在顺德府、广宁府等地行军时的那种荒凉感。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旱灾和蝗灾的影响,导致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

  其次,由于流寇的频繁袭击和兵匪的反复清理。

  这一带的村庄几乎被摧毁殆尽,很难找到一个幸存的村庄。

  能够完善下来的,要么是有着围墙的城市和县城,要么是靠山靠水有着天然保障,还聚集在一起的大村落。

  这些地方通常都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如深沟、密林和高墙。

  甚至有些寨子的墙壁厚度,不亚于当地的县城和州城。

  这些大村大寨,通常是由当地的豪强或大家族建造的。

  他们在乱世中寻求自保,经常在流寇、官兵之间来回当墙头草,以维护自己的家族为首要考虑。

  河南地区的地形,还算平坦,一马平川。

  放眼望去,全是平原和黄土。

  四周寂静无声,连树木都稀少。

  冷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使得周边更加凄凉和空旷。

  “温将军,按照现在的大军速度,我等今天便可以到达郏县,所以不如让军士们好生休息一下,连续行军多日,他们多是疲惫不堪了。”

  陈伏涌声音从旁边传来,打破了四下的寂静。

  温越转过身来,看着身边的陈伏涌,发现他的脸色有些苍白。

  光是几天的行军情况来看,陈伏涌的总兵营与青牙之间的差距,极其明显。

  如此天气下,陈伏涌的军士们不免一个个抱怨连连,尤其是那些民夫,完全是叫苦不迭,行动迟缓。

  相比之下,青牙军军士们每天精神高昂,行军过程中从来没有拖沓。

  要知道青牙军的军士们在行军的过程中,还披着沉重的盔甲呢!

  而陈伏涌的总兵营,完全没有遵守大明军律,还将盔甲和连着手上拿着的武器,全部交给了后方的民军队伍。

  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步履艰难,如果不是陈伏涌的家丁营不断激励和监督,承诺大军解围之后,给予丰厚的犒赏,不然军心早就涣散了。

  对此,温越心中暗自摇头,这大明腹地的官兵已经彻底腐败堕落了。

  此次大军出征,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

  前军是高严的千总骑兵,和辎重兵先行一步,已经抵达郏县。

  接着是温越和众步兵组成的中军,还有一部分陈伏涌的步骑兵一起跟随。

  最后是大批辎重队伍,主要由民夫组成,落在最后,负责运送粮草和杂务。

  实际上,古时候,军队中一般是没有专门的辎重兵。

  运送辎重和粮草的任务,都是当地征收民夫,或者是出征前调配民夫负责。

  到了明中时候,才设立有专门的辎重营,用于运输粮食和物资。

  不过多在边关地区,像河南这样的腹地,官兵们却没有这样的辎重营,还是调配民夫运输为主。

  温越的军队共有六千人,每月消耗的粮草将有七千多石。

  再加上陈伏涌的几千人马,所需的军粮数量更为庞大。

  温越预计汝州之战不会持续太久。

  不过即便如此,温越和陈伏涌商议一二,还是带了数量不少的辎重,以防万一。

  由于陈伏涌的军队缺乏足够的马车和牲畜,民夫们不得不使用各种车辆,来人力运输。

  而要在数百里的路程上步行,又是这严寒天气。

  民夫们出现疲劳和不满情绪,自然是免不了的。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