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5章 章_穿越初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猜。

  好在,进山的男人都经过精挑细选,哪怕家里的长辈、婆姨询问,嘴巴俱都闭得严紧,只等村里的短工全部撤离,才会说与他们知晓。

  二十七斤六两三钱呐,那得换多少钱?村里最有学问的赵家大郎可是说了,少说也得二十贯!二十贯呐!才七八天的功夫,干什么活能赚这么多?

  心里头开心,还不能乱说,憋得这帮汉子每每碰面都要露出一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笑容,另偶然见到的围观群众浑身难受。。。

  石河子古怪的气氛也就持续一阵儿,因为麦收已经正式开始。全村的人,无论老少男女,全部力所能及的投入进去。

  从贞观三年秋开始,一直到贞观四年五月底,整个大唐可谓是风调雨顺。不论是南方的早稻,还是北方的冬麦,全部大丰收。大江南北的田野里到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在挥洒汗水,挥洒喜悦,挥洒期盼,挥洒满足。

  赵家门前的空地,被仔细平整收拾过,此刻铺满了一层麦子。陆方平赶着黑脸,来回拉着磟碡碾压麦粒。

  这磟碡还是去年的那个,是从张屠户家借的。今年风调雨顺,按例需得缴税。村里人家都忙着用连枷,用麦桶进行脱粒。

  连枷、麦桶脱粒,既耗力气,又没有磟碡快速,没条件的人家也就罢了,张屠户这样有条件的,自己不用却把“利器”借给苟超,是要助人为乐、发扬风格?

  其实不止张家,田家、周家等几户有磟碡的坐地户,也都是先放着不用,忙着用麦桶脱出缴税的麦子。究其原因,是磟碡在脱粒的过程中,往往脱的太干净,很多麦壳都被脱了下来。

  缴税的麦子是不需脱壳的,要是用磟碡,脱的太干净便不合算。村里人过日子,惯常精打细算,是故,脱交租麦时,便不约而同的用起连枷、麦桶来。

  “县尊对大郎可真好啊,这许多麦子全归自个儿,都不用上缴!”

  包着头巾在一旁捡麦粒的韩阿婆,笑眯眯地反复念叨。

  “阿兄,才十七呢,明年就得交啦。”

  被韩阿婆包了同系头巾的二蛋,再次解释。

  “晓得,晓得!”

  “县尊真是大好人啊,这老些麦子呀,全归自己个儿!”

  “阿婆,明年俺家一样得交呐!”

  “晓得!晓得!”

  “这老些麦子啊……”

  苟超带着梭子在外围抡连枷,将磟碡碾过的麦秆重新收拾一遍,以防漏网之鱼。听着那一老一小的循环对话,不由哑声失笑。

  今年年景属实不错,亩产比去年的粟米多了不少。去年的粟米,按当地的算法,一亩产粮一石左右。

  而今年的麦子,那四亩施足底肥的上等田,几乎亩产两石半!其余的六亩多地,平均下来,亩产也差不多两石。

  “大郎,俺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呢!”

  梭子一边连枷,一边笑的合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