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〇八、临行_史上最强大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具体要求是?”

  徐生洲道:“这个陶馆长之前和我商量过,最好是三个方向,一个是我国古代史的唐宋辽夏金元史方向;另一个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唐宋辽夏金元文学方向;第三个是古典文献学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版本、校勘等方向。都跟《永乐大典》研究密切相关的。全国符合条件的老师怎么也有几十位吧?”

  “我试试吧!”何兴华也不敢打包票。

  毕竟挖人这事儿挺玄学的,跟相亲是一个道理,有些明明外人看起来是天作之合,可双方就是不来电;有些就像王子和灰姑娘一样,门不当户不对,结果见面就擦出了火花。

  徐生洲又竖起两个指头道:“此外还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尽快,最好元旦前能到位;二是年龄不能太大,50岁左右最好,一般不要超过65岁。看看最后能有什么收获?”

  何兴华没眉头微微皱起:“元旦前要到位?这时间有些紧啊!”

  徐生洲也挠头:“如果可能,我也不想那么赶,可是没办法,我们现在的情形就好比三岁小儿持金过闹市,旁边觊觎、垂涎的不知道有多少。好在知道《永乐大典》重大价值的多半是文化人,还讲究点体面,不会强取豪夺。可咱们还是免不了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招生,比如‘专升本’,比如学校合并,那时候它们要卡咱们一下,咱们可就难过了!”

  陶文霞悚然而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那校长你打算怎么办?”

  徐生洲答道:“我的初步想法是对内要快、对外要拖。快,就是要尽快招聘人员、尽快成立机构、尽快开展工作,争取利用现在的缓冲期,把面上的、重要的东西先捋捋,争取搞一批成果出来。所以只能麻烦你们两位最近多多费心,特别是何处长,不仅要考虑引进长江学者,还要利用金九银十的招聘季,弄个15名左右上述三个方向的博士来,准备搞个大会战。”

  何兴华一边记录一边说道:“博士倒是好招,现在就业不景气,咱们学校待遇又这么好,还有《永乐大典》这样的国宝,绝对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我们学校的招聘计划还没有公布,这些日子人事处邮箱里已经收到好几封毛遂自荐的简历。”

  徐生洲道:“还是按照去年的待遇标准来吧?同样的,也要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先发给我过目。”

  陶文霞却关心另外一个问题:“那对外是怎么个拖法?留美、燕大那帮子人天天催我,咱们没一个章程,又不好一口回绝他们,这些天烦得我头都要炸了。”

  徐生洲起身踱了几步:“底线就是学者交流计划从明年暑期开始,实行名额制,省外只允许985申请,一般就是1个学校1人,金陵大学、金陵师大、震旦大学不超过2人,留美、燕大、京城师大不超过3人,交流期限为1年,发表学术成果必须注明我们学校的资助支持。至于为什么明年才开始,名额那么少,你自己跟他们掰扯。”

  陶文霞笑着说道:“那行,我就说咱们学校刚搬到新校区,接待能力有限。”

  徐生洲又道:“还有,等过段时间你放出风去,就说准备以学校的名义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容大致是《永乐大典》正本的整理与数字化——”

  陶文霞大惊失色:“什么?要把《永乐大典》数字化?为什么?”

  徐生洲解释道:“要扩大影响,让《永乐大典》成为学术研究潮流,数字化肯定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与其让别人逼着咱们做,不如咱们自己率先提出,才能够掌握主动,按照咱们自己的节奏走。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只是个名头而已,请神容易送神难,那些婆婆最好不要招惹,最后还是我们自己筹集资金慢慢做。”

  陶文霞这次舒了口气:“这才对嘛!留美收购的那批战国竹书,俗称‘留美简’,总共才2500枚,从2008年入藏,到2016年以后才陆续出版整理和研究成果。咱们《永乐大典》体量那么大,整理研究个十几年、几十年不是很正常吗?”

  徐生洲叹口气:“可是咱们没有留美的头铁啊!”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