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章 渐入佳境_知否从蒙童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了。”

  卫辰笑着应了一声,一路过了前院,走到自己住的小楼。

  上了楼,推开窗户,入目尽是白墙黛瓦,远远还能看见宥阳河上舟船开过。

  巷口外的喧哗被马鞍墙挡去大半,闹中取静,恰到好处,正适合读书。

  不一会儿,卫如意就把早点端来了,卫辰吃了两个肉包子,一碗热粥,就翻开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放在案头,大声朗读了起来。

  朗朗读书声,有如金石回响,响彻了整座二层小楼。

  没过多久,楼下就传来卫如意的喝骂声:“太阳都晒屁股了,还在睡?给我起来!听听你辰哥哥,一大早就在楼上用功了!”

  张旭不情不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边穿衣裳,一边苦着脸道:“我后悔了,和辰哥哥做邻居一点也不好玩,我要回溪隐村!”

  楼上的卫辰听到张旭的哀嚎声,不禁莞尔一笑。

  张旭这小子古灵精怪,却是对读书之事半点兴趣也无,日后怕是无缘进学了。

  不过对这些,卫辰也不会强求,张旭现在年纪小,心性未定,等到他展现出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卫辰自然会出手帮他。

  卫辰稍稍停顿,喝一口淡茶润了润喉咙,便又拿起手中的八大家文钞,起声再读。

  他如今在四书五经和程朱注释上已经小有所成,眼下就是要涉猎八大家文钞,以增辞气。

  以卫辰的能力,自然早就把文章内容熟记在心,不过八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作八大家,自有其过人之处,其文章中的奥秘可不是简简单单背下来就能领悟的。

  例如韩愈之文,如大江大河,气势磅礴,苏轼之文,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这样的文章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真是越读越有味道。

  卫辰也是再三品读,才逐渐品出了其中真味。

  读完一篇《赤壁赋》,卫辰只觉念头通达,身心舒畅,脑海中灵感源源不绝,顿时就有了下笔的冲动。

  当即取来一张大呈文纸铺开,用镇纸押住,而后磨墨提笔,在卷子上唰唰写了起来。

  偶尔停下片刻,斟酌字句,就喝一口淡茶,伴着唇齿间的茶香细细思索。

  文章写完,茶水还有半壶,卫辰举起卷子欣赏起来,越看越是满意。

  这篇文章辞气兼具,颇有古风,堪称他入学以来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陡然间,卫辰觉得鼻尖一凉,忙看向窗外。

  “原来是下雨了。”

  雨水凌乱地从屋檐上滴落,打在乌黑的瓦片上,滴答滴答,清脆悦耳。

  卫辰将卷子拢在怀里,而后合上窗户,下楼拿起雨具,和卫如意知会了一声,便独自出了门,沿着河边缓缓而行。

  到了义学,卫辰把这几天写的十几篇文章拿给林延看。

  林延一篇篇看完,捋着短须,缓缓点头道:“不错,一篇胜过一篇,尤其是最后一篇,颇有唐宋大家之风。”

  卫辰道:“学生今日读东坡先生的《赤壁赋》,恰好读到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故而有感而发,写下此篇。”

  林延听了,微笑点头:“东坡先生文风妙而多变,等闲模仿不来,你这文章虽远远不如,但也算得了他一点真味了。”

  林延这么说,卫辰顿时受宠若惊,忙自谦道:“东坡先生天纵之才,学生哪敢与他相比,这一篇也只是偶有所感罢了,算不得数的。”

  “不骄不躁,很好。”

  林延眼中掠过一丝欣赏之色,继续道:“你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研习到这个境地,已经很是不错,接下来,可以开始读文选了。”

  文选,也就是《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组织文人共同编撰,选录了先秦至南朝近千年间百余位名家之作。

  若卫辰将这文选也读懂读透,博采众家所长融于一炉,而后独树一帜,那他在制艺之道上才真的算是有所大成。

  请收藏:https://m.iael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